海航基础目前已更名为海南机场。
2015年以后,集团通过大肆并购组建了超大规模的产业集团。
梦想世界前5强的自然不会放过资本市场的机遇。
海航通过并购、重组以及ipo最终控制了10多家上市公司。
沪市5家,深市5家,还有1家在港股上市,除此之外还有三板上市公司。
11家a股上市公司分别是:
海航控股、海航基础、海航创新、海航科技、海航投资、渤海租赁、供销大集、美兰空港、东北电气、凯撒旅业、海越能源。
当然受海航整体拖累,11家公司中有7家被冠以st退市风险警示。
分别是st海航、st基础、st大集、st海创、st海投、st东电、st海越。
随着海航集团的重整以及各板块分属不同的新东家,这11家上市公司都去了哪儿了?
一、海航控股:方大集团收购
海航控股作为海航集团旗下航空板块,也是海航得以发家的根基。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第四大航空集团。
不过因海航债务危机拖累,加上疫情冲击,2020年海航控股创下了史无前例的净亏687.4亿元的纪录。
在这种情况下,海航控股也不得不寻求破产重整。
海航控股作为海航集团重整中最受瞩目的板块,也引来了复星、均瑶以及方大等民营企业的竞争。
最终来自东北地区的方威控制下的方大航空出人意料的胜出,以410亿元收购了包括海航控股在内的海航航空集团,昔日钢铁大王摇身一变成为钢铁侠。
海航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方威。
二、海航基础:海南国资收购
海航基础作为海航集团旗下的机场板块,其重要性和价值自然不用说。
海航基础不出意外的为海南国资企业海发控所买下,并以85.5亿元取得海航基础33亿股a股股票,成为海航基础的控股股东。
最终海南省国资委成为海航基础实际控制人。
海航基础目前已更名为海南机场。
海南机场控股7家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唐山三女河机场、潍坊南苑机场、营口兰旗机场、满洲里西郊机场、琼海博鳌机场。
参股2家机场:宜昌三峡机场、东营胜利机场。
管理输出2家机场:松原查干湖机场、 三沙永兴机场。
三、美兰空港:海南国资收购
受海航集团债务危机拖累,美兰机场也随之一起破产重整,也成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大的机场破产重整案。
美兰空港是美兰机场旗下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是实际从事美兰机场运营的公司。
最终海发控整体收购了海航机场板块,
除了85.5亿元收购海航基础之外,还花费22.5亿元收购三亚翊航56%的股权。
三亚翊航是海航机场运营平台,主要有博鳌机场运营权、美兰和凤凰机场的部分股权。
三亚翊航注册资本为 40.18亿元,海发控持有 22.5亿元注册资本,持股 56%。
2022年2月10日,三亚翊航更名为海南机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3月14日,海南机场实业持股46.8%美兰机场,美兰机场则是美兰空港的控股股东。
由此,港股上市公司美兰空港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海南省国资委。
四、凯撒旅游:创始人陈小兵重新成为控制人
2011年6月,海航旅业以2.8亿元人民币收购凯撒同盛合计51%的股权,控股凯撒旅游。海航入主后,凯撒旅游通过与海航合作共赢共同开发航线,演绎出了一个“航空 旅游”的发展模式。
2015年9月,在海航的支持下,凯撒旅游借壳易食股份(主要系航空配餐等业务)登陆a股。
2014-2017年的4年间,凯撒旅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保持较大增长幅度,年均增长率高达127.46%,净利润的年均增长率也有57.61%,凯撒旅游发展势头相当好。
2015年11月,凯撒旅游推出对首都航空的收购计划,借收购首都航空整合上下游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模式。
不过,因种种原因,凯撒旅游未能收购首都航空。
此后,凯撒旅游推出了多个资本运作方案,但多数未能成功。
由于海航几乎全部质押所持凯撒旅游股票,随着凯撒旅游的股票一路下行,2019年3月以来,海航多次被动减持凯撒旅游股票。
2019年9月,因海航多次被动减持凯撒旅游(000796),从而丧失对凯撒旅游的控制权。
2019年10月,凯撒旅游公司名称从“海航凯撒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凯撒同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将“海航”二字从剔除,并成为海航系10家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个实现易帜的。
凯撒旅游的创始人陈小兵重新成为实际控制人。
五、海越能源:铜川国资收购
海越能源前身为海越股份,2004年2月18日在上交所挂牌交易。
上市以来,其经营业绩表现不佳。2012年至2015年的四年,扣非净利润均为亏损。
经营业绩不佳,易主提上议事日程。
2017年初,雪松控股曾与海越股份初步达成了收购意向。
但被海航现代物流截胡。
2017年2月,海航现代物流出资26.5亿元成功获得海越股份控制权。
海航系接盘后,很快就主导海越股份再次进行收购,2017年当年就收购了天津北方石油有限公司,并将海越股份改名为海越能源。
将海越能源打造成海航旗下发展能源的平台公司。
海越能源拥有5.2 万吨成品油库,2200 立方的液化气库以及配套的铁路专用线等附属设施和 11 座加油站。
不过,受海航集团债务危机影响,海航不得不将海越能源转让。
2020年6月18日,海越能源的控股股东铜川海越发展与铜川能源签署协议,铜川海越发展以10亿元将持有海越能源8993万股转让给铜川能源,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9.06%。
由此,海越能源的实际控制人变为铜川市国资委。
六、东北电气:退市
东北电气于1995年上市。
2017年1月23日,海航以高出市场一倍的价格收购了东北电气的控股权。
收购后,海航推动了东北电气的业务转型,开展酒店相关业务。
自2018年开始,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在海航陷入困境,无暇自顾的情况下,对东北电气进行重大重组已经不太可能。
因2019年东北电气净资产为负值,2020年东北电气也再次被冠以*st的退市风险警示。
2020年5月19日,海航与云鹰科技签署协议,将控股权卖出。
后来因为海航重整,该协议也被搁置。
东北电气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个年度报告:即2021年度扣非后净利润为-4011万元,营业收入为8370万 元,净资产为-1.7亿元。
因st东电触及退市规定,即将退市。
七、供销大集:转让未果
供销大集(000564)前身是成立于1959 年的西安市民生百货商店,说起民生百货,老一点的西安人都知道,那可是西安人民心目中的第一百货大楼。
1994 年1 月 民生百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陕民生a”。
1994年3月公司名称更为西安民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名改为“西安民生”。
2003年西安民生与海航集团重组,正式被海航集团收编。
2015年,西安民生的大股东海航商业控股主导了一起惊天大收购,由西安民生收购海南供销大集控股100%股权,收购价格高达268亿元。
在2014年底,西安民生的总资产75亿元,购买的资产海南供销大集是西安民生资产的3.6倍。
2016年9月,资产收购完成,到当年底,西安民生的总资产飙升至496亿元,是原先的7倍,实现了资产的急剧膨胀。
2017年2月24日起,“西安民生”股票简称变更为“供销大集”。
此后经过一系列资产购买,供销大集成为海航旗下的商业零售平台。
2019 年12 月28 日,供销大集的控股股东海航商控与新合作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双方约定:
海航商控拟将持有的供销大集1.2亿股(占总股份2%)转让给新合作集团。
新合作集团将成为供销大集的实际控制人。
新合作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是央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后来海航集团重整,股权转让事宜终止。
2021年,海航对供销大集重整发出招募令,但一直没有人响应。
市场有传闻京东要买,但时至今日,供销大集仍没有人问津。
毕竟在疫情之下,实体店的经营非常困难。
八、渤海租赁:最后的价值守望者
渤海租赁曾经叫做“渤海金控”。
海航以其为金融平台,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金融帝国。
曾经收购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
当然最大的一桩收购就是收购飞机租赁公司,从而一举将其打造成为全球第三大飞机租赁公司。
2015年9月,渤海金控以25.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volon。
2017年4月,avolon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以103.8亿美元收购cit group旗下的商业飞机租赁业务,从而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飞机租赁公司。
截至2021年6月底,渤海租赁机队规模为867架,包括自有和管理机队611架、订单飞机256架。
翼哥认为,渤海租赁是海航集团剩下资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九、海航科技:出售英迈后主业何在?
2013年,海航以120亿元的价格参与天津海运的增发,并成为天津海运的控股股东。
收购了天津海运的海航,并没有在海运行业大展拳脚,而是把眼光看到世界的另一端。
目的就是想通过惊天大收购助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因此,天津海运改名为天海投资。
海航科技是海航旗下的明星企业。
2016年天海投资(海航科技前身)以60.09亿美元收购全球排名第一的it分销商英迈国际100%股权,其中自有资金87亿人民币、国华人寿40亿人民币,剩余70%通过银行并购贷款解决。
2017年11月天海投资更名海航科技。
2017年海航科技年收入飙升至3155亿元,是2015年7.2亿元的438倍。
由此海航科技成为海航集团下营收规模最大的板块,2018年海航集团总营收6167亿元,其中海航科技为3365亿元,占了55%。
这是一起典型的蛇吞象式的收购。
2015财年英迈国际营业收入为430亿美元,位列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18位,海航集团则位列第353位。
在国际上收购英迈国际,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海航科技也没闲着。
2018年4月11日,海航科技启动了对国内著名网站当当网的收购,报价为75亿元。
收购了英迈国际的海航科技业绩没有如预料般上升,2017年则净亏损5150万元,2018年也仅利润6240万元。
海航科技反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就海航的情况而言,海航科技是无力偿还巨大债务的,因此海航科技多次向银行申请延期偿还当时收购英迈国际的贷款。
后因海航危机,终止了对当当网的收购。
收购了英迈之后的海航科技债务压力巨大,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多次申请展期。
2020年底,海航科技以58.26亿美元出售英迈国际。
不过,出售了英迈之后,海航科技主业在哪里?
谁也不知道。
十、海航创新:面临退市
虽然海航创新在海航所有公司的名气不大,但这几年搞的事情也不少。
海航创新的前身为上海九龙山。
上海九龙山前身为上海茉织华,是一家纺织、印刷、地产、造纸、国际贸易为主营业务。
1998年,创始人李勤夫与日本松冈株式会社共同发起组建了上海茉织华,并于1999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后来逐步转型为旅游地产企业。
2006年更名为上海九龙山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九龙山实际控制人已变为李勤夫。
2011年3月,海航旗下海航置业以16.9亿元总价获得了九龙山29.9%股份,成为其大股东,李勤夫方面位列第二股东。
双方也开始激烈的交锋。
海航集团一直想将九龙山打造为旅游加地产平台,将旅游及金融相关业务注入。然而,李勤夫方面以转让款未全部到位为由,欲实际操控公司的日常运作,不愿交出董事长一职。
2011年,九龙山年度股东大会上,海航方面否决了8项议案。
李勤夫把持的董事会则解除了海航派驻的财务总监的职务以反击。
2013年12月,海航置业方面召开了201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并免去了李勤夫方面董事会成员职务,改选出以陈文理为首董事会及高管。
由于双方的针锋相对,九龙山戏剧性出现双头董事会局面。
有一段时间内,九龙山公告不断,这厢陈文理为首的董事会公告刚出,那边李勤夫为首的董事会也出公告,投资者搞不清楚到底听谁的。
直至2014年初,因九龙山面临退市风险,双方选择各退一步,握手言和。
2014年7月,九龙山新一届董事会换届选举完成,郭亚军为董事长,李勤夫为副董事长。
此后,海航集团派出至少4位对接人来对接九龙山的开发工作,李勤夫及其儿子李梦强保留董事会两个席位,上市公司财务印鉴由双方各指定专人分别保管一枚。
此后双方的争斗还未停止,重大资产重组也因此未获通过
2015年12月24日,在九龙山临时股东大会上李勤夫、李梦强被踢出董事会。
此后,海航对九龙山开始大动刀,从变更注册地址到更换公司法人、上市公司及旗下子公司更名。
2016年2月九龙山更名为海航创新,后公司整体迁址海南三亚,在海南开拓新业务。
不过,长达五年的对峙,使得海航创新错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寒冬很快就来到。
海航创新遭遇的麻烦不断。
股票被司法拍卖、被起诉、董秘被监管警示、负责人被纪律处分。
其中比较牛的事情,就是海航创新被股东大会否决的情况下,仍坚持将将主要资金存放于关联公司海航财务公司,并且未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此外,存放在海航财务公司 2.03 亿元,到现在也没拿到。
对于st海创来说,今年也面临着巨大的退市风险。
根据退市的有关规定:
上市公司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将被st,连续两年,终止上市。
2021年1-9月份,st海创营收才不到800万元,亏损5000多万元。
正常情况下,也将退市。
十一、海航投资:搞上了美国房地产
海航投资当然也是海航收购来的。
原大连渤海饭店于1996年就上市了,后来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变为房地产开发公司,并改名亿城投资。
2013年8月6日,海航集团通过海航资本以16.1亿元受让乾通实业持有的亿城股份19.98%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2015年更名“海航投资”,此时正是海航集团大肆出海并购的最为火热的时期,海航投资自然也参与了海航集团海外的投资。
2015年8月18日,海航投资与美国铁狮门签署为期五年的合作。
2015海航投资与铁狮门签订为期五年合作,设立基金投向曼哈顿项目,总开发成本45.21亿美元,其中海航计划投资6.66亿美元。
但这个项目上,海航投资几乎没有获得收益,加上疫情冲击,海航投资反而亏了不少。
2020年 12月4日,海航投资以12.73亿元出售存量地产项目,由百年人寿购买亿城山水开发建设的亿城堂庭项目剩余写字楼、集中商业、商铺、酒店式公寓及车位。
并开始转向基金管理与投资,以及养老业务。
其中的基金管理,实际上主要就是参与铁狮门的不动产基金主要部分。
所以,海航投资还被炒作过养老概念以及reits概念。
目前st海投情况也不是太好,2021年1-9月份营业收入2600万元,通过投资收益勉强使利润为正。
未来何去何从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海航集团也就是说债权人所持有的的信托资产下控制着的原海航系上市公司目前还有:
渤海租赁、海航科技、st大集、st海投、st海创、st东电6家公司。
其中st海创、st东电退市的可能性非常大。
st海投也是朝不保夕。
st大集到底谁成为新主人还是个疑问。
海航科技已没有主业可做。
目前只有渤海租赁还算是继续在前行,只不过受民航整体形势影响,经营业绩不容乐观,实现反转尚需时日。
想当初,海航旗下11家上市公司,每一家都在轰轰烈烈收购、重组,都描绘了一副无与伦比的发展蓝图,可最终都落得一地鸡毛。
可其中几乎每家上市公司都遭受非常高的投资损失,其中的代价可谓高昂,但究竟是谁为此负责呢?
请输入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微信识别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评论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