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数据创新高,谁是赢家?
如果说这个“五一”,中国人不是在玩,就是在去玩的路上,那相对应的,中国的旅游人则是要么在忙,要么在去忙的路上。
5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这一数据超过了此前行业预测的水平——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早前表示,从预测数据上看,今年的“五一”假期将会有超过2.4亿人出游,将恢复到2019年的104%;从旅游收入上看,预计会创造1200亿元以上的旅游收入,恢复到2019年的83%以上。
此外,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劳动节假日期间,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80.82公里,同比增长81.59%;至于游客过夜时间方面,假日期间一日游游客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6.0个百分点,停留2天以上的游客占比则提升了9.55个百分点。
不过,若按照人均消费来计算,2019年“五一”期间游客的人均消费达到603元,但今年“五一”游客人均消费仅540元,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不到九成的水平。
对此,环球旅讯分析,一方面游客选择的目的地更为下沉,除了最近出圈的淄博外,根据发布的《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预测报告》,“五一”期间五线城市旅游订单较2019年增长了157%,而下沉市场的消费水平较一二线城市的低,因此拉低了整体的人均消费。
另一方面,今年“五一”游客结构更偏向年轻化,伴随着经济形势下滑,用户更加注重性价比高、低消费的旅游方式,例如近期在各大平台上引起热议的“特种兵式旅游”,就是游客对性价比重视的一大体现。
但总的来说,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今年“五一”是后疫情时代的首个长假期,也是疫情三年多以来首个没有出行限制的旅游节点。因此,用户被压抑三年的需求造就了今年的最强“五一”。
01
没有冷门的目的地
只有接待不完的游客
从各大ota的数据来看,今年“五一”的热门目的地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上至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下至德宏、淄博等相较一二线城市的冷门旅游目的地,在今年都得到了游客一视同仁的对待。
首先,以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领跑“五一”旅游业的复苏。根据平台上目的地旅游整体订单量,携程发布了今年五一“热门旅游目的地top10”,分别为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广州、南京、重庆、西安、武汉和深圳。
而上述提到的这些一、二线城市,也是此次五一主要的客源地。根据途牛的数据,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沈阳等城市入选“途牛旅游网2023五一出游热门客源地前十”榜单。
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单个城市看来,小城市的城市体量和整体接待能力无法赶超一二线城市。”这也是为何即便一个个小众目的地出圈,我们仍能在社交媒体上看见今年“五一”各个一、二线城市挤满了人。
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所有游客都扎堆往北上广深跑,小众目的地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根据的数据,往年诸如德宏、淄博、甘南、伊犁、喀什、淮安、盐城、自贡、威海、日照、揭阳等相对冷门城市,今年五一酒店预订量同比2019年增长10倍以上,其中德宏酒店预订量增长最高,达22倍,淄博增长20倍。
特别是在近些年里默默无闻,但最近靠着烧烤爆发的淄博成为了全网的顶流。在淄博的影响下,整个山东省无疑成为了今年“五一”最大的赢家。
根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的数据,今年“五一”山东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916.3万人次,门票收入超3.4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47.6%和745.3%,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36.3%和109.9%,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境内各目的地一片欣欣向荣,而在优化中外人员往来以及逐步各国开放跨境团游的背景下,小长假进一步推动了跨境游的复苏。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今年“五一”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出入境人员626.5万人次,日均125.3万人次,较去年“五一”同期增长约2.2倍,是2019年“五一”同期的59.2%。
从ota的数据来看,携程平台上五一内地出境游整体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700%,出境机票、酒店订单量分别较2022年同期增长近900%及450%。
中国香港、澳门也迎来了久违的内地游客潮。
据香港入境处的数据,5日假期共有171万人次入境香港,其中来自内地的访客有62.5万人次,占整体37%,恢复至疫情前63%;而澳门方面,据澳门治安警察局发布的数据,5日假期共有49.2万人次游客入境澳门,相较于去年的“五一”假期访澳游客量增长近2.6倍。
除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两大老牌出境游目的地,东南亚也成为中国游客在“五一”期间的另一大热门选择。根据携程机票数据,“五一”期间近70%的出境意向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曼谷的热度超过了中国澳门,荣登携程“五一”假期内地出境游最热目的地榜单第二名,仅次于中国香港。
02
一票难求继续上演
民航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
用户出行需求旺盛,也让海陆空交通开始“狂飙”。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27019万人次,日均发送5403.8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162.9%。
其中,发送旅客最多的为公路交通,交通运输部预计“五一”期间全国公路发送旅客16309万人次,日均发送3261.8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99.1%。
据了解,“五一”期间国内实施小客车全国高速免费通行政策,推动了游客自驾出游的意愿。根据携程的数据,“五一”期间国内租车订单量同比增长574%,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300%。
发送旅客量排名第二的交通系统为铁路交通,预计“五一”期间发送旅客9088.1万人次,日均发送1817.6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464.4%。其中在假期首日(4月29日),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出行最高峰,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966.1万人次,开行旅客列车12064列,单日旅客发送人数、旅客列车开行列数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春节期间“一票难求”的现象,在“五一”假期继续上演。此前环球旅讯曾在“五一”前报道,“五一”期间从上海虹桥出发的火车票全部售罄,而到了假期首日,更有游客反映称“坐高铁像是挤地铁”,以及列车超员严重的问题。
而热门火车路线,也主要集中在上述提到的热门目的地之间。根据的数据,今年“五一”假期热门火车线路前五名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以及成都-重庆。
发送旅客量排名第三的交通系统为民航,根据交通运输部预测民航5天预计发送旅客941.5万人次,日均发送188.3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507.4%。
从旅客出行日期看,民航局提到4月27日-29日为节前出行高峰,连续3日旅客运输量均在195万人次以上,特别是“五一”假期前一天,即4月28日旅客运输量达到212.7万人次,超过2019年的187.4万人次;4月30日-5月1日,旅客量有所回落;直至5月2日旅客量开始回升,至3日达到返程高峰。
可以说,“五一”推动了民航业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根据民航局披露的数据,“五一”期间民航局共保障航班80020班,日均16004班,与2019年“五一”假期日均数16010班持平,比2022年“五一”假期日均数4731班增长了238.31%。
不过,就地区来看,当下民航的复苏仍由国内航班扛起大旗,而由于国际与地区航线的投入运力尚未完全恢复,今年“五一”国际航班表现仍较疲软。根据携程的数据,“五一”假期国际航班恢复至2019年同期四成左右,但用户对出境仍保持着较高的需求,相关国际航班在携程上的搜索热度较2019年增长超过60%。
03
市场量价齐升
“五一”没有“赢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五一”不仅有创新高的游客量,还有创新高的价格,让游客直呼遇到“旅游刺客”。
以民航为例,根据携程的数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地区航班,在“五一”期间的机票价格都比2019年同期要高不少——国内单程含税机票均价为1211元,较2019年增长39%;而跨境单程含税机票均价为2104元,较2019年增长34%。
“今年‘五一’是史无前例的高景气。”4月28日,在财报交流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五一整体覆盖的时间会更长,2019年的‘五一’假期只有4天,今年很多人会拉长周期,票价高景气的周期可能会是10天甚至更长,有利于淡季票价的支撑。”
对此,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则表示,疫情三年各航司遇到严峻挑战,今年五一的火爆,无疑是为航司业绩恢复注入一针强心剂,航司看到了巨大的潜在旅客需求仍在,即将到来的暑运有望迎来新一波高峰;不过从搜索量来看,仍有大量旅客因价格因素无法出行,如何平衡机票价格和客座率,是航司需要关注的。
而与机票售罄、机票价格创新高同步的,是各地景区/目的地门票售罄,以及高居不下的住宿价格。
根据携程的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景区门票票量同比增长9倍,较疫前2019年五一增长超2倍。而在假期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北京环球度假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等热门主题公园在五一假期多个单日(4月30日、5月1日)门票皆售罄。
而在境外游产品供应未完全恢复供应的前提下,跨境游产品的价格也持续攀高。携程的数据提到,今年“五一”平台上出境跟团游产品客单平均消费为6562元,较疫情前水平增长约25%,而出境自由行产品客单价更是接近15000元。
至于住宿方面,在假期前就有用户在社交平台上上传一张名为“2023年全国各城酒店‘五一’价格对比表”遭到热议,其中部分城市的酒店假前与假中的价格差距接近6倍,大部分城市普遍酒店价格涨幅都在2倍以上。
实际上,旅游产品的定价问题始终要回到供需关系上。
以住宿为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国内酒店预订量较春节增长95%,需求端的反弹更加突出供给端的乏力。
对此,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则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提到,中国目前的酒店房间总数达到了2000万间的规模,但在面对“五一”这样的长假时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若假设全国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因为出行而需要住酒店,那么就有4亿名游客的住宿需求需要被满足,即便按照两人住一间房间来计算,那么所有游客也需要2亿个房间,达到了实际供给能力的10倍。
“所以在这种反差面前,必定会出现有人希望出行却订不到酒店的局面,至于能订到房间的游客,往往也必须接受酒店方基于供求关系变化而临时推出的涨价方案。”梁建章说道。
而在梁建章看来,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下国内每年只有几次长假的制度设计,会在短期内急速扭曲旅游行业的供求关系。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游客们不得不付出比平时贵得多的价格,却只能获得比平时差得多的体验。至于看似因此赚得盘满钵满的旅游企业,其实也不得不面对超负荷运转的巨大压力,同时还必须警惕各种隐患和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在短期内爆发性出现的旅游狂热,并没有多少真正的赢家。”梁建章谈到。
此外,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彭涵也表示,受疫情影响,过去三年,中国酒店业总供给累计下降26%,大量商家退出市场使客房总数大幅下滑。今年年初以来,市场活力明显复苏,但酒店筹备开业、重新入市都需要时间,而今年“五一”旺季的涨价潮就是这个供需差的直观显现。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研究院院长吴若山则提出,“五一”后旅游业仍要重点关注供给优化。
“展望‘五一’后,要保持旅游消费长期向好的势头,各地必须继续加大业态创新供给,实施更为精准的品牌营销和个性的旅游品牌塑造,持续升级服务水准,如此才能使旅游释放更多活力,更好实现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吴若山说道。
疫情后首个“五一”,旅游业置之死地而后生
微信识别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暂无评论